在江河之源、名山之宗、牦牛之地、歌舞之乡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有这样一群退休干部,自发组建民间文化协会,矢志不渝地守护和传承长江源头的非遗文化。
在江河之源、名山之宗、牦牛之地、歌舞之乡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有这样一群退休干部,他们曾是各条战线的骨干,退休后却怀着对家乡文化的赤诚热爱,自发组建民间文化协会,矢志不渝地守护和传承长江源头的非遗文化。他们以“切登嘎布”(藏语“白塔”)为名,在岁月中坚守着文化根脉。近日,记者走近这支特殊的队伍——玉树切登嘎布民间文化协会,聆听他们“跳遍神州传非遗”的动人故事。
缘起:退休不褪色的文化使命感
2013 年,55名老退休干部、工人和农牧民聚在一起,成立了玉树切登嘎布民间文化协会。协会发起人桑德旦周回忆起初衷时说:“退休后走在街头,看到年轻人穿汉服、跳街舞,却很少有人跳传统锅庄,心里特别着急。玉树的土风歌舞是千年传承的‘活化石’,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断了根。”

参加2020“我想上春晚”全国区域优秀节目海选大赛
这群曾在科教文卫、公检法司等岗位奉献半生的退休干部,退休前是玉树发展的“顶梁柱”,退休后却甘做文化传承的“铺路石”。筹备初期,他们遭遇资金短缺、场地匮乏,甚至被质疑“多管闲事”,但30名党员退休干部带头做动员:“文化保护不是‘官方的事’,是每个玉树人的责任。”历经一年半奔波,协会终于在2013年3月正式注册,开启了“银发护非遗”的征程。
破局:从“自费赴沪”到“金字招牌”
2014年,上海音乐学院向协会发出邀请,希望展演原汁原味的玉树土风歌舞。然而,组织农牧民团队的高昂成本让协会犯了难。关键时刻,党员尼玛拉毛站出来:“我们自己上!”她带领12名退休干部自发组成“切登嘎布民间舞蹈队”,自掏腰包买服装、租场地,历时3个月排练。在上海的舞台上,他们以雄浑的唱腔、古朴的舞姿震撼全场,专家评价:“这是活着的藏族文化史书。”
这场“背水一战”的成功,让协会找到了破局之路。此后,舞蹈队成为玉树非遗的“移动名片”:在露天广场顶着烈日排练,在地下停车场躲雨坚持,在乡镇草场为农牧民义务演出。68岁队员英巴尖措带病排练到住院,出院后第一句话是“下一场演出什么时候?”。队长尼玛拉毛膝盖积液严重,却每天跨城1小时教舞,她说:“腿疼可以治,文化失传就晚了。”
坚守:让玉树锅庄“扎根”省会西宁
西宁南门体育场的清晨,总能看到一群身着藏袍的舞者在晨光中排练——这里是协会打造的“玉树锅庄晨练点”,也是全省唯一的“藏族锅庄舞传习基地”。汉族队员党玉莲负责播放舞曲,每天清晨5点就拖着音响设备到场:“一开始听不懂藏语歌词,但看着大家跳舞时眼里的光,就知道这是值得守护的美。”

参加州内重大活动
为了让城市居民感受非遗魅力,协会邀请称多县拉布乡民间艺人开展为期3天的培训,300 多名爱好者从零基础学起。每逢藏历新年,格萨尔广场都会举办千人锅庄大联欢,舞者身着百年藏服,用传统舞步迎接新春。如今,晨练点日均参与人数超500人,汉、藏、回等各族群众手拉手跳锅庄,成为西宁街头的文化奇观。
远征:从三江源到港澳的“文化长征”
“去最美的地方,跳最美的锅庄”—— 这句口号背后,是协会历时6年的全国巡演征程。从北京、上海到香港、澳门,平均年龄60 +的队员们坐着硬座火车,5天内辗转3座城市,完成剧场展演、户外宣传和文化座谈。在香港维多利亚港,当《吉祥玉树》的旋律响起,路过的藏族同胞眼含热泪加入舞队,游客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在北戴河非遗宣介会上,他们首次提出“用民间力量打造玉树文旅IP”,让学界看到基层文化保护的创新思路。

在港澳地区演出后合影留念
每场巡演成本控制在8万元以内,队员们住经济型酒店、吃简餐,却坚持“一分钱不赚,一分力不省”。退休干部才亚说:“我们不是来旅游的,是来‘播种’的。每多一个人知道玉树锅庄,文化传承就多一分希望。”
抢救:让千年舞脉“活”在当下
随着流行文化冲击,玉树土风锅庄的传承岌岌可危。协会启动“抢救性记录工程”,邀请省级非遗传承人旦增,耗时2年走村串户,搜集整理20首濒临失传的土风锅庄。这些舞蹈保留着“魂(精神)、脉(谱系)、根(动作)、源(歌词)”四大要素,伴唱和伴奏均采用原生态录制,未做任何电子修饰。最终,作品集由青海电影译制厂出版,成为研究藏族游牧文化的重要史料。
“每一个舞步都是祖先的脚印,每一句歌词都是江源的风声。” 桑德旦周抚摸着泛黄的手稿说,“我们做的不是‘博物馆式保护’,而是让年轻人在广场舞里跳传统锅庄,在直播间里唱古老拉伊(情歌),让文化真正‘活’在生活里。”
展望:银发团队的“第二个青春”
如今,协会已从最初的55人发展到300余人,成立了临时党小组,老党员们分片包干,让“党建红”引领“文化绿”。2023年,他们荣获“金钻奖”“最佳民族风尚奖”,尼玛拉毛被授予“文化旅游使者”称号,但最让他们骄傲的,是在玉树中小学开设的非遗课堂——越来越多孩子开始学跳传统锅庄,用藏汉双语演唱古老民谣。
“转山转水游四海,踏遍五洲跳锅庄。” 协会自编的队歌里,藏着他们的远大愿景:申请建立流动党支部,打造“乌兰牧骑式”非遗小分队,让玉树锅庄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文化自信的“符号”。当被问及为何退休后反而更拼时,桑德旦周笑着说:“夕阳无限好,正是发光时。我们多干一天,玉树的文化就多亮一分。”

参加州内锅庄舞蹈表演
从通天河畔的古佛塔到繁华都市的大舞台,这群银发守护者用脚步丈量文化传承之路,让长江源头的非遗之光,照亮了神州大地的每个角落。他们跳动的身影里,藏着对家乡最深沉的热爱,更藏着一个民族对文明传承的庄严承诺。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一周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一周评讯,未经一周评讯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发表,已经一周评讯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一周评讯”。
②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电或来函与一周评讯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解决。联系方式:xzgxjilin@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