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评讯 直播 政能量 文旅 教育 财经 访谈 食品 视频 娱乐 图集
资讯 评讯 直播 政能量 文旅 教育 财经 访谈 食品 视频 娱乐 图集

大呼“被坑”,美国制造商为何纷纷回归中国?

首页 > 财经 > 正文 | 来源:上观新闻 时间:2023-03-22 08:22:33 编辑:丁宁 浏览:
近年来,随着美国政府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部分西方企业曾将生产从中国转移至其他地区。

近年来,随着美国政府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部分西方企业曾将生产从中国转移至其他地区。然而,据《华尔街日报》、彭博社等外媒近日报道,由于与中国制造“脱钩”难度巨大,美国政府面向多国的普惠制也已到期,不少美国企业已将目光重新投向中国,将订单迁回中国生产。

为何迁回中国

2019年,为应对美国政府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经营收纳袋生意的法扎克利(Fazackerley)夫妇选择将业务从中国迁至柬埔寨。但现在,他们已选择将订单迁回中国生产。

夫妇俩说,由于美国政府没有续签一项针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协议,他们从柬埔寨进口的商品面临关税,公司利润大幅缩水。

“我们做的是小本买卖,尽量不怨天尤人。”这对夫妻说,他们将业务迁出中国,是做了历届美国政府和国会希望企业做的事,但他们感到“被坑了”。

无独有偶,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越来越多美国企业正在将生产迁回中国。

美国Altus公司总裁加里·莱曼斯基(Gary Lemanski)曾在菲律宾做了近三年的皮质枪托包,但他在2022年初已决定将生产迁回中国宁波。他说,菲律宾的成品可能更好,但运输和其他成本比中国高。而且,普惠制到期失效后,这些产品需要被征收17%的关税,令公司无利可图。

美国鞋类及配饰制造商史蒂夫·马登(Steven Madden)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此前,该公司将近一半手提包生产业务从中国转移至柬埔寨,但随着普惠制的到期,这一趋势已被放缓,甚至被逆转。

还有一些企业则重新考虑将生产迁出中国的风险。

受疫情和地缘政治风险影响,美国篮球运动员兰尼·史密斯(Lanny Smith)去年曾考虑将自创服装品牌ActiveBlack的生产从中国转向拉丁美洲,但他的代理商却回复他,只有在中国能找到相应的工厂和熟练工,“你无法在西半球的任何地方做到这一点。”

为何美国企业大呼“被坑”,纷纷将生产迁回中国?

一大原因在于,自2020年12月起,美国普惠制到期,119个国家和地区的数以千计商品失去了进入美国市场的免关税待遇,包括泰国、巴西、菲律宾、柬埔寨等。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自1975年生效以来,通常美国的普惠制都会在到期后迅速获得延长。但近年来,受美国两党党争影响,普惠制的延期变得复杂化。

文章称,美国两党在决定哪些国家有资格享受普惠制优惠方面存在政治角力。民主党人希望确保受益国达到工人和性别权利、环境和法治等相关标准,但共和党人表示反对,认为增加条件只会损害贸易。

对于美国企业而言,普惠制的到期意味着一项艰难选择:要么提高商品售价,要么降低自身利润或寻找成本更低的生产地。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企业的解决方案是:重返中国。

虽然一些美国国会议员表示,对普惠制能够很快得到延期持乐观态度,但彭博社称,不确定性正让企业更难承诺离开中国。

法扎克利夫妇就表示,尽管公司从中国进口产品仍面临25%的附加税,但中国的工厂在定价和交货方面更加可预测。

“脱钩”绝非易事

近年来,越来越多美国企业发现,即使将普惠制待遇考虑在内,中国相比其他国家的竞争优势依然明显,与中国制造“脱钩”绝非易事。

在近日一篇题为《没有中国,美国服装公司看不到未来》的报道中,彭博社指出,美国企业要离开中国并不容易。服装、鞋履、家居用品、行李箱等行业的生产商纷纷发现,除了中国之外,很少有工厂能够在质量和数量上满足他们的要求。

分析认为,“中国制造”有多重优势,让企业不愿与中国“脱钩”。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已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制造基地,很少有国家能与中国工厂的庞大规模与成熟程度相竞争。

彭博社称,从深圳到广州,无论你是需要织布、染色、缝纫、裁剪、贴标签还是包装,无论你是生产T恤还是燕尾服,所有相关公司都能找到。中国在高速公路、铁路、航空和港口的投资,也在工厂和全球消费者之间铺了一条平坦的道路。

在中国花20年时间打造了一家厨房产品制造公司的雅各布·罗斯曼(Jacob Rothman)说,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让合适的工厂、人员、设备和原材料供应聚集在一起。

罗斯曼表示,和中国相比,其他选址都有其劣势。比如,柬埔寨和越南的产能和人口要小得多;土耳其的高科技工厂虽光鲜亮丽,但饱受高通胀困扰,成本和定价管理因此变得复杂;印度具有潜力,但需改善基础设施,比如修建道路……

此外,中国供应商的优势也让西方企业难以找到替代品。就算企业将生产业务迁出中国,最终也往往要和中国供应商合作,或从中国采购零部件和材料。

“20年的制造业集中化已经造就了这一切,要将其拆分并转移到世界上其他地方尤为困难。”美国Nimbly公司CEO库尔特·卡瓦诺(Kurt Cavano)说。

这也是为什么尽管少数美国政客鼓吹“脱钩论”,中美经贸往来仍然密切。

美国商务部今年2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美国和中国货物贸易总额达6906亿美元,仍创历史新高。分析认为,强劲数据代表着美国消费者和企业对中国商品和市场的主动选择,这种强大而紧密的经贸联系不会让“脱钩论”得逞。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
一周评讯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一周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一周评讯,未经一周评讯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发表,已经一周评讯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一周评讯”。

②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电或来函与一周评讯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解决。联系方式:xzgxjilin@vip.sina.com

精华推荐

新闻排行

推荐图片

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