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评讯 直播 政能量 文旅 教育 财经 访谈 食品 视频 娱乐 图集
资讯 评讯 直播 政能量 文旅 教育 财经 访谈 食品 视频 娱乐 图集

美债首次突破31万亿美元,多方警告:或毁掉美国经济,正向全球转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 来源:上海证券报 时间:2022-10-07 08:52:29 编辑:小青 浏览:
首次突破31万亿美元美国国债逼近上限
美联社10月4日报道称,美国财政部当天公布的日常财务报告显示:美国国家总债务已超过31万亿美元,达到31.1万亿美元。债务数额距离国会对美国政府借贷能力规定的约31.4万亿美元的法定最高限额越来越近,冲击已经面临通货膨胀高企、利率上调和美元坚挺而不堪一击的经济。

随着近期美联储持续激进加息以抑制通胀,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出来。美国经济增长前景恶化,劳动力市场走软,贫富差距不断加剧。

同时,日元对美元大幅贬值,迫使日本政府24年来首次干预汇市。日本西格玛资本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田代秀敏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因美国加息而陷入困境的不只是日本,美国在向全世界转嫁困境与危机。
 
首次突破31万亿美元美国国债逼近上限

数据显示,截至10月3日,美国未偿联邦政府债务余额约为31.1万亿美元,已大大超过美国去年全年约23万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

美国彼得·彼得森基金会指出,美国财政支出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就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可持续的道路,疫情则迅速加剧了美国的财政挑战。为应对疫情,政府出台了多轮财政纾困措施并依靠发债筹集资金。

该基金会首席执行官迈克尔·彼得森说,联邦政府债务不断累积是美国国会民主、共和两党在财政问题上多次“不负责任”的结果。过去几十年,美国政客多次选择减税和推动政府支出计划,而非考虑美国未来。分析人士普遍认为,不断攀升的债务令美国政府财政可持续性受到挑战,并对美国经济的未来产生负面影响。
 
今年2月 美国国债首次突破30万亿美元

近年,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规模已经多次出现逼近甚至达到债务上限的情况。去年10月底,美联邦政府已触及当时28.9万亿美元的债务上限。此后,美国财政部采取非常规措施,避免出现债务违约。直至去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立法,提高债务上限至31.4万亿美元。此后,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规模继续上升。今年2月1日,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报告显示,美国国债总额首次突破30万亿美元。

而眼下,美国的债务上限将面临再次被突破的风险。
 
债务规模不断上涨 多次逼近债务上限

债务上限是美国国会为联邦政府设定的为履行已产生的支付义务而举债的最高额度,触及这条“红线”,意味着美国财政部借款授权用尽。美国国会1917年首次设立债务上限制度,旨在定期检视政府开支状况。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国会已修改债务上限98次,其中大部分是上调。

美国国债“野蛮生长”引发各界担忧

在美国政府持续扩大财政支出、美联储不断加息的背景下,美国政府债务“野蛮生长”引发各界担忧。

美国独立研究机构联邦预算问责委员会主席马娅·麦吉尼亚斯指出,五年前,美国联邦政府总债务达到20万亿美元,然而,美国政府仍在借款。单在今年,国会和白宫就已批准1.9万亿美元新借款。拜登上任以来批准了4.9万亿美元的新赤字。随着美联储大幅加息,联邦债务的利息成本显著上升。美国彼得·彼得森基金会预计,由于利率上涨,未来10年美国联邦政府在利息上的开支将增加1万亿美元。
 
国债高企威胁美国国计民生

美国高额且不断上升的债务不仅对美国财政构成挑战,也威胁到美国经济的未来。与美国民生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障和联邦医疗保险都濒临着破产的边缘,其中,联邦医疗保险距离破产只有6年时间,社会保障距离破产只有12年时间。然而,政策制定者们还没有拿出任何计划来为这两个项目建立坚实的财政基础。
 
增加私营部门借贷成本

联邦债务对美国经济的长期影响也不容忽视。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今年早些时候发布报告警告,不断上升的高额债务将会增加私营部门的借贷成本,导致企业投资减少,随着时间推移会拖累经济增长。另外,投资者对美国政府偿债能力失去信心的风险将上升,这可能导致利率突然上升、通胀螺旋式上升或出现其他混乱,美国发生财政危机的可能性将会增加。不断攀升的巨额债务将使美国不能更好应对气候变化、下一次大流行疫情,以及构建包容性的经济。
可能引发国际金融危机

此外,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如果美债真正违约,其后果将更为严重,甚至可能引发国际金融危机。
 
“若持续下去,会毁掉美国经济”

美联社10月4日报道称,美国财政部当天公布的日常财务报告显示:美国国家总债务已超过31万亿美元。债务数额距离国会对美国政府借贷能力规定的约31.4万亿美元的法定最高限额越来越近,冲击已经面临通货膨胀高企、利率上调和美元坚挺而不堪一击的经济。

报道称,虽然拜登总统吹嘘政府今年为减少赤字所作的努力,最近还签署了所谓的《通胀削减法》,试图抑制因诸多经济因素引起的物价飞涨,但是经济学家说最新债务数额令人担忧。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欧文·齐达尔说,加息将加剧美国债务不断上升的问题,令债务本身成本更高。为抑制通货膨胀,联邦储备委员会今年已数次加息。

齐达尔说,债务问题“应促使我们考虑某些几乎已通过立法流程、但未获得足够支持的税收政策”,比如提高富人税率,关闭附带权益漏洞——它让财富经理们把自己的收入当作资本收益。齐达尔说:“我认为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如果你以前没担心过债务问题,现在应该担心;如果你以前担心过,那你现在更要担心。”

报道称,国会预算办公室今年早些时候公布了美国债务负担报告,在30年展望报告中提出警告:如不加以解决,债务将很快螺旋上升到新高,最终可能毁掉美国经济。
 
新冠疫情凸显并加重美国贫富差距

新华社洛杉矶10月4日电综述:新冠疫情凸显并加重美国贫富差距

美国贫富差距问题存在已久。新冠疫情暴发以来,这一问题日益凸显。随着近期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连续激进加息以抑制通胀,美国经济增长前景恶化,劳动力市场走软,贫富差距不断加剧。

今年4月,美国民权组织“穷人运动”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共同发布报告说,新冠疫情出现3年后,美国穷人与富人的死亡率差距进一步加大。在德尔塔和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引发的疫情高峰中,贫困县死亡率远远高于富裕县。

“穷人运动”联合主席丽兹·西奥哈里斯说:“在一个8700万人没有保险或保险不足、3900万人工资入不敷出的国家中”,新冠始终是“穷人的流行病”。

不少专业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也认为,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美国贫富差距日益凸显。这一社会结构性矛盾不仅没有随着政府推出应对措施而缓和,反而进一步加剧。

《美国医学会杂志》7月发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2019年至2021年,在美国最富裕的加利福尼亚州,不同群体预期寿命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新冠疫情是关键因素。在疫情之前,加州最贫困的1%人口普查区的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为76岁,比最富裕的1%人口普查区居民少11.5年,到2021年这一差距扩大到15.5年。

美国国家医学院2月发表的研究报告称,疫情不仅加剧了贫富群体之间的健康差异,而且导致收入、住房和决定人们健康的其他社会因素方面长期存在的不平等现象更加严重。

这份报告指出,2020年,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陷入贫困,尽管政府应对政策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社会成本并没有得到平等分担。

在疫情下的美国,越是需要救助的特困人群,越是无法触及各项福利措施。与此同时,最富裕阶层却迅速扩大了自己的财富。

美国政策研究所管理的一个社会平等问题研究项目近期发布报告说,在工人工资中位数最低的100家标准普尔500指数公司中,有51家在2020年违反自己此前设定的规则,提高高管薪水。在这51家公司中,2020年首席执行官平均薪酬比2019年增长29%,工人工资中位数则下降2%,首席执行官薪酬与工人工资中位数之比平均为830比1。

报告说,疫情暴发以来,美国亿万富翁财富值激增超过1万亿美元。“我们的企业薪酬规定为少数人带来繁荣,为多数人带来动荡生活。”

即便如此,贫富差距问题并没有得到美国决策者重视。正如“穷人运动”联合主席威廉·巴伯二世所说,新冠、贫困与死亡,不是穷人个体选择的结果,而是富人主导的政策结果。
 
日本经济学家:美国在向全世界转嫁困境与危机

新华社东京10月5日电近期,美联储持续激进加息,导致日元对美元大幅贬值,迫使日本政府24年来首次干预汇市。日本西格玛资本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田代秀敏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因美国加息而陷入困境的不只是日本,美国在向全世界转嫁困境与危机。

田代秀敏指出,由于美元在全球经济特别是国际贸易中占垄断地位,美联储加息的结果是全世界的资金纷纷流向美国,直接造成世界各国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有的国家被迫加息,经济因此陷入困境。可以说,美国通过加息,将自己目前面临的困境及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转嫁给了全世界。

他表示,日元急剧贬值,根本原因不在日本,而在美国。美国错过了抑制通胀的最佳窗口期,如今为解决自己面临的高通胀难题,不顾其他国家利益,一再大幅加息。今年美联储已连续5次加息,且年内可能继续加息。

9月21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鲍威尔在华盛顿出席新闻发布会。新华社发(亚历山大·诺顿摄)

他分析说,日本央行受困于日本国内需求疲软、经济复苏乏力的现实,只能坚守超宽松货币政策。日美央行货币政策相反,导致日元汇率一路狂跌。据国际清算银行数据,今年8月日本的实际有效汇率已跌至50年前水平。

这是9月2日在日本东京拍摄的显示日元对美元汇率信息的电子显示屏。新华社发(龚岫熙摄)

他指出,日本正遭受日元急剧贬值和进口物价大幅上涨的双重冲击。由于日本高度依赖进口,进口物价高涨令很多日本企业的经营陷入困境。日本普通消费者也不得不承受物价全面上涨之苦。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
一周评讯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一周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一周评讯,未经一周评讯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发表,已经一周评讯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一周评讯”。

②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电或来函与一周评讯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解决。联系方式:xzgxjilin@vip.sina.com

精华推荐

新闻排行

推荐图片

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