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评讯 直播 政能量 文旅 教育 财经 访谈 食品 视频 娱乐 图集
资讯 评讯 直播 政能量 文旅 教育 财经 访谈 食品 视频 娱乐 图集

共享单车,越骑离“共享”越远

首页 > 财经 > 正文 | 来源:南方周末微信公号 作者:魏川 时间:2019-09-04 09:56:50 编辑:赵晓欣 浏览:
真正的共享经济,须是闲置资源的再利用。
资料图

共享单车的资本泡沫早已破灭,现在,它的功能泡沫也被戳破了。越来越多的城市忍无可忍,推出共享单车定点停放新规,用户用完车后,必须把车停放到指定区域,否则将被收取十几二十元的管理费。

仿佛就像一场梦,共享单车彻底“返祖”。定点停放的公共自行车,各地早已有之,由政府主导,充当毛细血管,解决公共交通的“最后一公里”。譬如杭州的“小红车”,推出已有11年之久,2018年推出电子桩,与定点停放的共享单车无异。

公办公共自行车一般绑定市民卡,解决押金和租金的支付;采用实体停车桩,好处是井然有序,坏处是定点停取车,经常相距较远,难以无缝接驳;有时空空如也,无车可骑,有时又桩满为患,无法还车。

这些用户痛点得不到满足,于是资本携创业者入场,集成移动通信、移动支付、精准定位和大数据等技术,催生出随取随停的商业共享单车模式。

但显然名不副实。真正的共享经济,须是闲置资源的再利用。ofo创始之初曾抛出“真共享”概念:“用户可以共享自己的单车到ofo共享平台,获得所有ofo小黄车的终身免费使用权,以1换n。”但这只是个概念,最终正如大家所见,纯靠投放新车,清一色“假共享”。

假共享的本质是自助租赁,相比于传统租赁业务,优势有且只有两个:一是随时随地;二是自助借还。这两点均可节约交易成本,提升租赁物的周转率。缺点同样突出,且常被忽视,那便是:难以定责。

传统租赁模式下,出租、承租双方固然需要面对面,交易成本难免,却也易于清晰界定责任。租赁合同白纸黑字,承租方现场确认租赁物完好,一手交钱(押金+租金)一手交货。归还时出租方检查租赁物,无损退还押金,有损则按约抵扣。

但在假共享的自助租赁模式下,租赁物的所有权人——平台公司难以实现上述定责机制。早期各共享单车平台均收取押金,但押金只对应用户是否锁车,至于车辆是否遭其损坏,甚或藏匿加锁、占为己有,出租人无法跟踪、定责、追责,押金起不到应有的担保作用。所以我们看到,满大街的共享单车七零八落,“缺胳膊少腿”,在城市的边缘地带,一座座“单车坟场”触目惊心。

围绕共享单车,大致有三种成本:平台成本、用户成本和社会成本。平台成本如上所述,造价+运维+折损。现有模式对用户显然最为经济,作为交易成本的时间成本≈0,租金比公交车还便宜,取车还车零距离,说走就走。不难理解:用户越经济,骑到哪里停哪里,平台运维、折损成本越高。

最不容易算清的,是社会成本:政府部门为管理共享单车投入了多少人力财力?市容市貌因此拉低了多少?城市价值因此贬值了多少?私家商铺遭其围堵,生意差了多少?……这些社会成本在性质上,属于用户经济性与平台经济性的负外部性。

关于负外部性,有“科斯定理”:只要财产权明确,且交易成本为0或很小,那么,无论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帕累托最优得以实现。

理论上,科斯定理适用于解释共享单车,比如:明确单车的财产权人,由其与政府、商家和其他一切利益受损者谈判“损人利己”的对价,便可天下太平,你好我好大家好。

但这种理论上的可能性实际上不可能实现。共享单车的利益受损者有多少?如何界定?如何统计?交易成本极大。更纠结的,是所有权人与使用权人相分离,共享单车的所有权属于平台公司,其负外部性却由使用者造成。在传统租赁模式下,负外部性对应的责任由谁承担,可事先约定,容易锁定和追究。而如上所述,共享单车随时随地、自助借还,导致“负外部性受损者——使用权人——所有权人”的责任链条断裂,科斯定理难以生效。

于是,平台成本、用户成本和社会成本始终分离,且难以通过明确的权责界定达成协调,伪共享模式沦为成本转嫁模式:用户把成本转嫁给平台,平台无力追责担责,又将成本转嫁给社会。

这种权责利不对等的格局显然难以持久,政府作为城市的管理者,无力管理成千上万的使用权人,只能锁定所有权人——平台公司,严令其履行主体责任。

起初,共享单车可以创新性和公共性为由,自证合法性,但久而久之,问题暴露,弊端尽显,直至弊大于利,口头合法性不再成立,“画地为牢”是以退为进的合理步法。

定点停放的本质,是重构平台、用户和社会的成本分配平台公司通过增加用户的交易成本,来降低自身的运维成本,进而减少共享单车对全社会的负外部性。用户体验直线下降是必然的,骑到目的地后不知最近的停车区在哪儿,满腹牢骚也怪不得谁,若真不耐烦,别抠门,付管理费便是。大潮退去,泡沫破灭,真正想骑共享单车的人,还怕多走那几步路、多费那一点劲?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
一周评讯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一周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一周评讯,未经一周评讯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发表,已经一周评讯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一周评讯”。

②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电或来函与一周评讯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解决。联系方式:xzgxjilin@vip.sina.com

精华推荐

新闻排行

推荐图片

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