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评讯 直播 政能量 文旅 教育 财经 访谈 食品 视频 娱乐 图集
资讯 评讯 直播 政能量 文旅 教育 财经 访谈 食品 视频 娱乐 图集

2020:保持饥饿感,获得幸福力

首页 > 娱乐 > 正文 | 来源:中国妇女报 时间:2020-02-07 16:24:39 编辑:赵晓欣 浏览: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春节,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击得粉碎。
春节本该是万家团圆、举国欢庆的时刻,可是刚刚过去的2020年春节,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击得粉碎。与17年前的非典SARS病毒一样,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也来源于野生动物。

吃得太好,吃得太多,吃上求新求变,果然让人类自食其果,祸从口出。

苏格拉底说,未经反省的生活不值得过。此时我们关于“保持饥饿感”的话题,也许是一付清神醒脑的良药。

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其实改成“满招损,欠受益”,用在我们的身心健康上也同样适用。有研究显示:适当保持饥饿可以让人更健康,延缓衰老。而心理学上也认为,适当“保持饥饿感”可以“增加幸福感”。

决定人的健康和寿命的五大因素有——父母遗传占15%,社会环境占10%,自然环境占7%,医疗条件占8%,而生活方式占60%,几乎起了决定作用。

陶渊明诗云:“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其实无论是在身体、心理还是日常生活上,力行减法,都会让我们离幸福更近一点。家不在于房子的大小,而在于有没有爱和温暖。

幸福人生需要做减法,当许多东西摆在你面前时,你要有一种教养,适可而止。美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放弃,而决不是贪婪。



保持饥饿感,让自己变得更好

现在,无论是物质还是信息都极大的丰富,这就让我们陷入“多则惑”“满招损”的局面,从而丧失了生活的情趣和生命的活力。而恢复饥饿感会调动我们的好奇心甚至专注力,这类似一种内在的激活。白岩松曾说“想让自己变得更好,恐怕要从真正的饥饿感开始。”其实,保持饥饿感和延迟满足感,都是获得幸福感的手段、途径,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标配。

周日中午,做了牛肉面,我没吃,照例出去散步一个小时。回来躺在沙发上,感觉肚子在提抗议。好久没听到肚子咕咕叫的声音了,那一刻心里居然有点欢喜,竟然也没有了睡意。起身煮茶,又拿出昆明女友蕾蕾快递来的鲜花饼,选了一块桂花栗子味的。

那天的茶特别好喝,鲜花饼也充满了美妙滋味。幸福感如冬日午后的暖阳,噼里啪啦爆棚了。于是想到汪曾祺《茶,汤和好天气》中描绘的:“坐在街边摊头的矮脚长凳上,要一碗老豆腐,就半斤旋烙的大饼,夹一个薄脆,是一顿好饭。”

幸福,原来如此简单。

吃得少一点,身体更健康

最近我一直在考虑幸福感与饥饿感的问题。这两年,随着年龄的增加,日常生活最大的改变就是,从“按时吃饭”变成了“按需吃饭”。现在大多数时候我会把午饭变成省略号,于是发现,带着那么一点儿饥饿感,就连做晚饭的过程都充满了愉悦感。

这样做的直接结果是:体重不再上蹿下跳,而是一直保持在“理想”状态,身轻如燕;间接效应是——我意识到原来“保持饥饿感”可以“增加幸福感”。而这个“饥饿感”不仅仅表现在饮食上。

我们都知道那句“满招损,谦受益”,我把它改成 “满招损,欠受益”也同样适用。因为科学研究显示:适当保持饥饿可以让人更健康,可延缓衰老。在食物摄入量较低时,人体可产生一种β-羟丁酸的分子,它可以减缓血管系统的细胞老化,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减轻肠胃负担,也就是减少毒素的侵扰,避免大脑代谢紊乱。吃饱后大脑中的纤维芽细胞会增长数万倍,造成大脑皮质血氧供应不足、脑组织萎缩及脑功能退化,最终诱发痴呆或减少寿命。日本研究显示,老年失智症人群中有30-40%的人,在青壮年时期都有长期饱食的习惯。

的确,如今很多疾病诸如糖尿病、高血压等都是吃出来的,人们往往吃得太多,吃得太好。俗语道“饭吃7分饱”,但是真正能参透其中奥妙的人却很少。

恢复饥饿感,心灵更轻盈

我们都有类似的感觉,食欲好的时候心情大好,对接下来吃什么就有了期待,还有一些感恩。此时身体上的饥饿感会调动我们的好奇心甚至专注力,这类似一种内在的激活。

比如看书的时候,如果有一份对书的内容的饥饿感,你就能体会到高尔基说的“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在工作方面,如果有一份饥饿感,你也会更有活力和无穷创意。

记得读《少有人走动路》一书时,印象最深的是“延迟满足感”。它是指为了更长远目标而放弃即时满足,在等待中训练自我控制的能力。

记得那时儿子很小,当他没有完成作业就想玩游戏的时候,我会反复强调要“延迟满足感”。我自己平时晚上是不看电视的,当周末来临,看电视剧就变成了一种幸福。

其实,保持饥饿感和延迟满足感,乃异曲同工,都是获得幸福感的手段、途径,而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标配。

现在,无论是物质还是信息都极大的丰富,这就让我们陷入“多则惑”“满招损”的局面,从而丧失了生活的情趣和生命的活力。

电影《无问西东》里说:“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这句话道出了芸芸大众的生活状态——忙忙碌碌,却也碌碌无为。作家蒋勋直言道:“忙是心灵的死亡。”

庄子在《人间世》中提到:“虚室生白,吉祥止止。”翻译过来就是:房间空一点,不要塞得太满,保持干净整洁,就会有更多的光亮、美好透进来、留下来。这里的房间,不仅仅是物理存在,更指向心灵空间。

乔布斯还有句名言:Stay Hungry,Stay Foolish。直译是保持饥饿,保持愚蠢。这里的“饥饿”可以理解为好奇心;"愚蠢"则是提醒我们——去除过多知识的干扰,去获取人生的智慧。

白岩松也在一篇文章里提到:“恢复饥饿感,是极其重要的事情。”

“此时此刻,你会有精神层面上的饥饿感吗? 想让自己变得更好,恐怕要从真正的饥饿感开始。对于相当多的人来说,并不在意每天看了些什么,只是觉得‘看了’才安全。原地踏步很久,依然站在十字路口。其实沿着十字路口的每一条路去走,或许都能到达一个不错的远方,但是你满足于眼前无数的‘美味’,感觉不到饿。”

是的,身体的饥饿感可以让我们感觉更敏锐,更健康;心灵的饥饿感则让人生始终处于被激活的状态,那是幸福在线的高光时刻。

减法生活:从整理家到整理“心”

哈佛商学院的研究发现:幸福感强的人,往往居家环境十分干净整洁;而不幸福的人,通常生活在凌乱肮脏中。还有一个扎心真相是,你囤积的东西越多,心理匮乏也会更严重。其实,你所居住的房间正是你自身的折射,你的人生其实就像你的房间。我忽然发现,整理家必须是面向自己内心的行为,而真正的美好始于自我整理之后。减法生活能让我们在纷繁杂乱的生活中轻装上阵,保持静心。

■ 张峥

看到我整理房间,女儿立马警觉地宣布:“我的东西不许扔啊,全都有用呢。”随后,她半是感叹半是疑惑地问:“妈妈,你怎么那么爱扔东西呀?”

“因为我发现,其实我根本就不需要那么多身外之物,东西越多,占用我们的时间精力就越多,最后人就成了东西的奴隶。我特别怀念咱们刚搬过来的那段时间,家里清爽简洁,真是舒服。”我对女儿说道。

大房子与小暖巢

4年前,为了省去孩子每天上下学在路上奔波的时间,我在女儿学校旁租了一套不到60平米的两居室。除了灶具、冰箱、餐桌和衣柜、书桌、一组上下床之外,屋里没有更多的东西。入住时只带来一些日常最必要的物品,衣物也只拿了最常穿的几件。

房间虽小,却并不觉得局促。我想这就是陶渊明说的“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吧。早晨,把孩子送进几步之遥的学校后,回到洒满阳光、清新温暖的小屋,悠闲地泡上一杯热腾腾、香喷喷的茶,打开音响,音乐若有似无地响起。房间一角的花瓶里,几支小花静静开放,随手翻开手边的书看几页,我由衷地感到自己是多么幸福。

我感觉这才是我想要的家的样子。比起自己那个面积大了好几倍却满是东西的大房子,这里宽敞疏朗,触手都是心爱的物品,连呼吸都变得前所未有的畅快起来。我发现简单生活真好啊!

囤积行为与“痴肥”状态

然而,仅仅几年下来,这个曾经让我身心愉悦的小房子又逐渐塞满了物品。无论视线朝向哪个角度,闯入眼帘的全是东西……所有的收纳空间都满到关不上门,衣柜里的东西像超大汉堡的内馅一般,多到溢出来。

我开始不停地扔东西。奇怪的是,有时并没觉得买了多少新东西,可是扔的速度似乎远远赶不上东西们悄悄到来的速度。最初那种简单愉悦的状态去哪儿了?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我反思的结果是:房间之乱某种程度上是心乱的表现,所谓的杂乱状态,除了物理性的原因之外,还存在着心理因素。

现代社会中,由于多数人内心都会有不安全感、不稳定感,这种心理匮乏会让我们不自觉、近乎强迫性地囤积一些东西。而更扎心的真相是:你囤积的东西越多,心理匮乏也会更严重。那些物品不仅耗费了你的时间、金钱,还占用了你有限的空间——不仅是物理空间,也包括心理空间。

研究表明,过去20年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绝无仅有的巨变时代,物质的摄入完全超越了峰值。以往人类获取的各种信息也好,食物也好,都是一个非常平缓的曲线,而近二三十年在近乎90度地往上飞速攀升。与此同时,人身体最初的设计以及后来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机制,已完全适应不了这个突如其来的“非匮乏状态”。

此时,如果不能有效地进行信息和物质的屏蔽,有意识地做减法的话,面对如潮水一般涌来的丰沛物质和繁杂信息,很可能我们绝大部分人都会进入“痴肥”状态,无论是脑力上还是身体上。

从“心”做减法,你的人生就像你的房间

哈佛商学院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幸福感强的人,往往居家环境十分干净整洁;而不幸福的人,通常生活在凌乱肮脏中。于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你所居住的房间正是你自身的折射,你的人生其实就像你的房间。”

我忽然醒悟到,自己一直不停地收纳、打扫、断舍离却收效甚微,原来问题在这里:整理家必须是面向自己的行为。这种内心的调整不单纯是留和扔的命题,而是一个发现自己、改变自己的过程。

而真正的美好始于自我整理之后。只有你读懂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守护好自己的内心。

鼠年已至,我要从“心”做减法,时刻提醒自己保持一种克制的心态。老子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个“俭”就是做减法的心态。尤其是如今,信息巨流如猛虎般袭来,保持静心变得越来越难,而减法生活能让我们轻装上阵。

其实,当许多东西在你面前时,你要有一种教养,知道自己应该选择其中的哪几项就好了。 美是一种选择,甚至是一种放弃,而决不是贪婪。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
一周评讯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一周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一周评讯,未经一周评讯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发表,已经一周评讯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一周评讯”。

②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电或来函与一周评讯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解决。联系方式:xzgxjilin@vip.sina.com

精华推荐

新闻排行

推荐图片

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