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评讯 直播 政能量 文旅 教育 财经 访谈 食品 视频 娱乐 图集
资讯 评讯 直播 政能量 文旅 教育 财经 访谈 食品 视频 娱乐 图集

小行星与地球擦肩而过 用航天器撞击法来防御可行吗?

首页 > 文旅 > 正文 |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之声 时间:2019-09-06 12:57:31 编辑:赵晓欣 浏览:
这颗被命名为“2019 OK”的小天体与地球擦身而过,让不少科学家捏了一把冷汗。
    小行星与地球擦肩而过引担忧,“航天器撞击方法防御小行星”可行吗?

 据报道:1998年上映的经典科幻灾难电影《绝世天劫》中,描绘了小天体撞击地球时的灾难场面,不由让人们担心:如果这一天真的到来,人类该如何应对呢?



 
 今年7月25日,一颗直径大约57-130米的小行星与地球擦肩而过,它离地球最近的时候,不足1/5的地月距离。这颗小行星直到接近地球的前一天才被巴西的一个天文台发现,而且人类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技术手段可以改变它的轨迹。


 
 这颗被命名为“2019 OK”的小天体与地球擦身而过,让不少科学家捏了一把冷汗。实际上,地球每年会遭遇200余个这样的小天体,“2019 OK”仅仅是其中相对较大的一颗。

 目前,全球各地的科学家们正在努力避免“小行星撞地球”的灾难在人们的有生之年成为现实。9月11日至13日,来自美国、欧洲等世界各地的小行星研究人员和宇宙飞船工程师将相聚罗马,讨论“小行星撞击偏转评估”项目的进展情况。

  “用航天器撞击的方法防御小行星”的方式是否可行?

 “小行星撞击偏转评估”项目的主要思路是:利用一艘航天器撞击位于地球和火星之间的一个近地小行星系统“双子星”当中较小的一颗,使其轨道发生偏转;第二艘接着对撞击位置进行调查,收集有关撞击的数据。

 为此,美国宇航局将提供“双小行星撞击测试”航天器,这一航天器目前正在建设中,计划在2021年夏天发射,随后在2022年9月,以6.6公里/秒的速度与目标相撞。还有一颗由意大利制造的小型立方体卫星与“双小行星撞击测试”的航天器一同飞行,它的使命是记录撞击的瞬间。

 此外,还有另一艘航天器由欧洲航天局提供,名为“赫拉”,计划在2024年10月发射。它将收集必要的数据,将这个一次性的实验转化为适用于其他小行星的小行星偏转技术。

 对于直径小于100米的小天体,目前人类的技术手段还很难对它们提早进行精确的轨道预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研究员杨宇光介绍说,如果这些小天体在距离地球很近的时候才被发现,利用撞击改变它的轨道,是一种或许可行的技术手段。

 “对于大量的特别小的这种小天体来说,轨道预报是非常困难的,有可能就是说发现他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这时候对它进行撞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有可能能够减少灾害发生的一种方式,因此美国目前主要进行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尝试。当然了目前从人类的航天的工业水平来说,只能将百吨级的航天器发射入轨,实际上对彗星进行或者是小行星撞击的航天器,那么它的质量可能也不一定拿到达到这样的量级,因此这种方式如何进行、是否有效,确实需要通过实验验证来观察它的效果,并且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如何避免“小行星撞地球”的毁灭性灾难?

 根据科学家的推测,大约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大约10公里、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从天而降,以每秒20公里的速度一头撞进大海,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系列可怕的灾难。这也是目前人类公认的,恐龙灭绝的最可能的原因。

 “几分钟之内,小行星撞击掀起一股热辐射,让数万亿吨岩石碎片冲向世界上各个地方。这个时候,地球开始震动。小行星猛烈撞击地球,引发地震,地震从撞击点向各个方向扩散。”

 直径十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足以造成全球范围内的物种毁灭;而即便是像“2019 OK”这样直径几十米的小天体,一旦撞击地球,也足以造成毁灭一座城市的灾难性后果。

 伴随着人类天文研究的向前推进,对于“小行星撞地球”灾难的想象,不断出现在科幻作品中。如何规避这样的灾难,也成为科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杨宇光介绍说,要想改变小行星的既定轨道,首先需要精确的预测,其后才有可能通过复杂的技术手段进行轨道干预。

 “对于有可能威胁到地球的近地小天体以及彗星等的这种探测,那么由于从地球上来看这些天体距离比较遥远而且非常小,因此探测非常有限。而且未来还有一类可能性是我们发射大口径的望远镜到太空中,那么从与地球不同的角度来去监视这些潜在的威胁到地球的这些小天体的存在,精确地确定它的轨道。那么对于规避或者说是防止它撞击地球的这类技术的研究,那么这一类包括我们发射航天器到它的表面,利用小推力长时间使它推离原来的轨道,避免撞击地球,还有比如说利用核弹或者更大威力的炸弹,将它炸碎,也是一类途径。那么再有就是发射撞击器利用高速碰撞时候的巨大动能来改变它的轨道,使它不再撞击地球。当然这几类途径其实都有它的优缺点,都有它的局限性,目前都在尝试和研究中。”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
一周评讯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一周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一周评讯,未经一周评讯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发表,已经一周评讯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一周评讯”。

②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电或来函与一周评讯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解决。联系方式:xzgxjilin@vip.sina.com

精华推荐

新闻排行

推荐图片

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