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自己的“身范”,也启发后来者,欲成大事者,必先心无旁骛,脚踏实地,敢为人先
袁隆平、吴孟超用一生的时间提交了自己的答案,写在稻田里、病床前,也写在千千万万的人心里。
▲袁隆平(左)吴孟超(右)两位老人
2021年5月22日,这一天颇不平静,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经历了情绪大喜大悲的“过山车”。而当时间最终定格在这一天的13时07分,91岁的袁隆平院士,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哀痛的声音迅速刷了屏。
同日13时02分,几乎与袁老同时,一代医界传奇、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也病逝于上海,享年99岁。一天之内,痛失两位泰斗,伤如之何!
从常情常理来说,两位老先生都属高寿,且近年来身体状况都不大好。像袁老,在2019年被授予国家最高荣誉“共和国勋章”时,是3名工作人员用轮椅抬进人民大会堂的。吴老也卧床日久,缠绵病榻。饶是如此,他们此刻的骤然离去,仍让人无限悲痛。
半个多世纪以来,袁隆平致力于“稻粱谋”,其毕生追求是“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人们听到了他这个宏愿,也看到了杂交水稻技术广泛普及。他解决了那么多人的吃饭问题,让中国人端稳了“自己的饭碗”,“一生只做一件事”,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吴孟超则是我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堪称大医。他使我国肝癌手术成功率从不到50%提高到90%以上,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主导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胆疾病诊疗中心和科研基地。在其长达75年的从医生涯里,他拯救了超过16000名患者的生命。
两位老人专注的领域尽管“专、精、尖、深”,却与百姓家常日用息息相关,谁人不吃饭、哪个不就医?也因此,他们的离去愈发让人痛惜。我们也看到,朋友圈里都在齐刷刷地向他们致敬和默哀。他们谢幕了,但民众永远记着他们的大爱和付出。
而他们的离去也引发人们思考,该如何做一个知识人?知识分子应该怎样介入公共生活?科学、知识、技术如何与社会生活、与老百姓产生连接?这些问题不好回答。袁隆平、吴孟超两位老人,用一生的时间提交了自己的答案,他们的答卷写在稻田里、病床前,也写在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心田里。
在他们身上,有几个细节耐人寻味。终其一生,袁隆平都是一副挽起裤腿下田的湖南老农形象。他自己说,“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试验田的路上”;而吴孟超则一直坚持临床,直到96岁高龄,依然站在手术台上。因为长时间手术,他的右手食指严重变形,平时签字时会微微颤抖,但一拿起手术刀却稳得仿佛换了一个人……
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自己的“身范”,也启发后来者,欲成大事者,必先心无旁骛,脚踏实地,敢为人先,创新不止,真正把身子扑下去,把心思用在做事情上。事情做好了,人也就做好了。就像吴孟超说的那样,“这世界上不缺乏专家,不缺乏权威,缺乏的是一个‘人’。”
时间滚滚不息,这个世界上的人来来去去。如何在有限的生涯中留下一些造福他人的东西,如何在服务社群、改善他人处境上有积极的作为,如何用自己胸中的一团火点亮这个世界,袁隆平、吴孟超两位老人做出了表率,也希望我们这些后来者不会让他们失望。
人生代代无穷已,唯有接力前行,一代接着一代干,一茬接着一茬干,才不辜负这个时代,不辜负诸多先贤,也不辜负自己的韶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一周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一周评讯,未经一周评讯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发表,已经一周评讯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一周评讯”。
②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电或来函与一周评讯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解决。联系方式:xzgxjilin@vip.sina.com